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风采 > 迷恋美术课堂中叽叽喳喳的声音

迷恋美术课堂中叽叽喳喳的声音

2017年04月26日 08:53:01 来源:英德市实验小学 访问量:465 作者:吴淑红

“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会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

——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

杰出的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从1964年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没有分数的教学实验,撰写了《孩子们,你们好》等著作。作为一名教育家,他始终像一位普通教师一样每天在学校给学生上课,他说:“一个学日好比是一部交响乐,而这交响乐的主旋律,在我听来,就是孩子们的叽叽喳喳的声音。”

“叽叽喳喳”是孩子的天性。高度认同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话:“叽叽喳喳”最能体现儿童的天性,它的意思是鸟儿和儿童表示欢迎欢乐和愉快。“叽叽喳喳”呼唤老师良知。所谓教育责任,就是让孩子的成长更加快乐,让孩子的人生更加幸福,让孩子的未来更加精彩,这是一个教师起码的“良知”和基本责任。置身于“叽叽喳喳”,面对“叽叽喳喳”,理解“叽叽喳喳”,甚至融入“叽叽喳喳”,这既是教师的“良知”,也是“叽叽喳喳”对于教育的呼唤。“叽叽喳喳”是一种成长方式。童年应该是天真的,是幸福的,而童年的天真和幸福就表现在这“叽叽喳喳”中,“叽叽喳喳”不仅是一种年龄特征,也是一种成长方式。“叽叽喳喳”也是鲜活的资源。“叽叽喳喳”更是一种幸福源泉。

无声与有声。作为教师,相信多数都经历过无声的教学。那是我在刚参加工作没多久,不记得是哪个年级的课堂,因为不会运用嗓音,加上病毒感染,声音发不出来了,这对于运用有声教学工作的教师工作来说,这段时间上课雪上加霜,无语困难。在没有办法之际,我只能运用无声教学,课刚开始,我用“哑语”告诉孩子我病了,发不出声音了,今天我们来一场无语的指挥教学。孩子们非常懂事的说好。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上课”,这时,班长很配合我喊“起立”,接着孩子们和我进行师生问候,我鞠躬表示,班长指挥同学们坐下,孩子们非常配合坐姿整齐,安静等候我上课,我竖起两个大拇指表示表扬,特意再竖起一个大拇指表扬班长的配合指挥。这个班长非常聪明,在接下来的课程中,他充当我的替身,担任起翻译工作。根据以往的习惯,我放课件,班长在课堂上模仿我的一招一式,根据课件引导下面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并会根据孩子们的表现进行加分。这堂课我上得真轻松,孩子们并没有因为我的无声而课堂混乱,并在班长的引导小进行有序的“叽叽喳喳的问答,探讨无声的我与有声的孩子,课后,孩子们意犹未尽,纷纷对我说:“老师,你说不出话时候,我们班长帮上课,你好好休息哦。”哈哈……,也不知道孩子们是否觉得好玩呢?不过,从孩子们的表现,我还是看出了孩子对我的爱,内心满满的感动。

有序与无序。常常会听到有些老师说:“我越来越不喜欢某某班级了,看那个什么班的孩子,心静得下来,上课还是下课都能保持安静,鸦雀无声。”言下之意,不喜欢的班级是那种无序、无组织纪律的自由散漫的班级。这样的班级有着课堂上一遇到问题就爱窃窃私语,课下更喜欢四处走动、喜欢高谈论阔的学生。而我认为叽叽喳喳是孩子的天性。这天性体现孩子的快乐,表示欢乐和愉快。而这些表示欢乐和愉快的“叽叽喳喳也必须需要组织有序,深受孩子们欢迎的课堂。2015学年,我在二年级《雄伟的塔》的一节美术课堂,很好的表现出了孩子们有的序“叽叽喳喳”。一开始导入课程时,我以导游的身份引导孩子们进入了课程——游戏比赛,孩子们小组“叽叽喳喳”的争先恐后的拼摆图片,热身效果就是预热孩子们的兴奋点,孩子们并没有因为兴奋而到处走动,而是忙着手里的活。接下来,“导游”身份的我带领孩子们“周游地球”欣赏各种各样塔,用孩子们喜爱的语言娓娓道来“塔”的各种知识,孩子们进入求知领域,满脑的兴奋并没被磨灭,我的看到孩子们接头接耳,清晰的听到他们的窃窃私语,但这些话语都是与课程内容有关,“哇,看,那个塔顶上是尖的,还有圆形。”,“看,塔身还有各种各样的花纹。”等。仿佛孩子们已经被我这个“导游”带到了真实领地感受到了真实的塔一样,我仿佛看到我带的旅游团队如此痴迷欣赏风景。欣赏过后,我们来说说这些塔有些什么特点?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说塔的各种特点,有孩子说不足的,很快会有孩子补充。这看上去无纪律的举动,我看了也觉得孩子们是很投入其中,因为,课程是他们喜欢的,老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技巧有着很大的关系。

真的与假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锢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新授伊始,先由学生个体独立探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意识,从而养成独立探索求知的良好习惯。心理学研究发现,学龄初期(6岁~12岁)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感知事物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教育界寻求出新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基本步骤1.明确学习目标。2个体知识归纳3交流碰撞激发。4总结性回顾。但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第三步时,有的小组并不是向着老师的方向进行交流,往往是绕道而行,趁着“叽叽喳喳”的交流声说起无关课程的问题,进行假的合作探究。这个时候需要营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兴趣。激励竞争,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关键时候还需要老师的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老师需要走下去,倾听孩子们交流的内容,适时抛出问题或装作不解,需要孩子们帮助解决。实际上,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热情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无论在有组织的小组讨论中,还中在日常的学习交流中,教师都要牢记自己的引导者的责任,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真正的“叽叽喳喳”交流学习。

话与画。孩子的画是经验的整合切忌把孩子的画看成是美术 虞永平教授在作品分析——评价的切入点的讲座中一语道破了儿童画的真正意义。而儿童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享受他们自己的一种经验,并急切的把这种经验分享给自己的同学或者是老师们听,因此,不知道的老师或者是领导会认为,这美术课堂怎么这么吵?其实年龄越小的儿童表现的更明显,他们不是在“叽叽喳喳”的讲话,而是在讲画。在讲画的过程中,也不少这样的孩子,他们喜欢和同学分享讲画,也喜欢和老师讲画。一次,我美术课中孩子们在进行创作中,有一名叫孩子拿着他的画切生生的站起来看着我,一时跑出位置,又跑回去。于是我连忙走过去,接着他的画,他看见我过来,一下子打开话题,开始他的讲画,虽然那是一幅不是很规范的画,但是我看到孩子的真情在画中,肯定他的创作,并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他的用心。再适时引导。没想到,孩子妈妈第二天告诉我,老师表扬他的画,他很高兴。听这话,我很欣慰,现在,孩子绘画已经进步很多,对绘画很感兴趣,做手工也很独立制作。由此,我感受到对待这样爱“叽叽喳喳”讲画的孩子多倾听,并付出对孩子的爱和信任,孩子必定成长。

美术课堂上,我把我对叽叽喳喳声的迷恋,看做是我能够理解儿童的明证,喜欢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就意味着我自己将能够成为一个接受教学和教育的人。

我愿意做一棵树,树上有一群叽叽喳喳的欢乐的小鸟孩子们,你只管做喜欢发言的鸟雀吧。

 

 

编辑:张丽红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广东省英德市实验小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