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价值与策略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价值与策略

2019年04月10日 08:18:59 访问量:1431 作者:程星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价值与策略

  作者:程星   

达尔克罗兹用法文进行写作,而当时他进行的“体态律动”在法文中无法找到相应的词汇,为了体现“音乐与身体动作”这一概念,他使用了自造的法语词组。后来英国伯明翰教授最先用“eurhythmics”一词翻译“体态律动”,这一词在英语中翻译为“与韵律活动表现想联系的美好感觉”,“头脑与四肢的和谐以保证四肢有节奏的运动”。从“体态律动”这一名词的产生中可以发现,体态律动不同于体操与舞蹈,它强调的是身体协调于音乐,服从音乐的指导。从此,体态律动打开了音乐教育实践的新领域。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音乐课堂之中,培养学生音乐美的感受。体态律动将人的肢体动作与音乐的韵律感紧密结合,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价值、策略及使用时需注意的问题,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价值

1.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音乐课堂模式较单一,甚至目前一些较偏远地区的小学音乐课中,只是简单的跟着音乐老师唱会所学的歌曲,音乐课变成了所谓的“唱歌课”,失去了开设音乐课的初衷,难以呈现出一堂轻松愉悦而又有收获的音乐课。体态律动很好的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运用肢体动作来感受音乐,在课堂中利用体态律动与老师互动、与同学互动,让每一名学生乐在其中。通过体态律动的方式,学生更具体直接地感受音乐课带来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热爱音乐课,享受音乐课堂。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更直观的感受音乐知识

我国传统音乐教学中主要以歌唱教学为主,尤其重视旋律而鲜少专项的节奏训练,忽视了节奏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在节奏教学中往往只是一个简单的“哒”贯穿始终,然而学生直到小学毕业也可能根本不能明白“哒”和音乐知识中的节奏有何关系。体态律动结合简单的踏步、拍手、摇头等等肢体动作进行节奏教学,小学阶段的儿童身体协调、善于表现又好动,那么此时正是培养节奏感的重要时机。小学生处在很难理解抽象概念和知识的阶段,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枯燥地讲授音乐理论知识,那么小学生很有可能开小差,注意力难以集中。体态律动不仅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将难懂而又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及形象具体而又好玩的肢体动作式游戏,让学生从肢体动作中直观的感受音乐知识。

3.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提升学生表现音乐的感染力

以单纯的听音式练习为主的传统练耳模式,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体态律动教学方式不受传统音乐教育的限制,既注重对学生聆听的引导,同时加以肢体动作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逐渐提高学生四肢协调与表现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肢体动作对音乐作品的内容、旋律进行诠释,在肢体动作中更好的感知音乐作品节奏韵律的变化,体会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情绪情感。

二、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1.体态律动在课堂导入中的应用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 第一步,是教学环节中的关键,它决定着这堂课是否能在一开始就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眼球。而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这一教学方式就能很好的完成课堂导入这一环节。

以湖南文艺出版社五年级《踏雪寻梅》为例,这首曲子为2/4拍,歌曲中“叮叮当,叮叮当,叮叮当,叮叮当”与学生们熟知的童谣《铃儿响叮当》中的歌词一样,而这句歌词在《踏雪寻梅》中正是歌曲强弱处理的重难点。因此教师便可利用《铃儿响叮当》,运用律动的方式导入,同时多媒体辅以小孩骑驴带有铃铛声的动画,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让学生在熟悉的歌曲中感受到歌曲的快乐和活力,同时在导入环节便可让学生对歌曲强弱处理有一定的感受。因为这首歌的大部分学生都熟悉,所以更容易接受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这将为《踏雪寻梅》的教学奠定基础。当学生巩固《铃儿响叮当》的律动时,老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修改律动节奏,同时播放《踏雪寻梅》,而修改的节奏正是《踏雪寻梅》中节奏的重点,这样学生在多次的感受与聆听中对《踏雪寻梅》整首歌曲的旋律与节奏有了更深的感知,这样老师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导入环节。

2.体态律动在歌曲教学中的应用

节奏是音乐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可以通过体态律动走步、跳跃、拍手等方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教师可创编童谣来让学生学习节奏,如在音乐新体系的《下雨了》童谣中,教师可边念童谣边让学生走步、小跑、快跑感受歌曲节奏。如:下雨了,下雨了,淅沥淅沥(X X X X)下雨了;下雨了,下雨了, 哗啦哗啦(X X X X)下雨了;下雨了,下雨了,噼里啪啦噼里啪啦(XXXX  XXXX)下雨了。在这首童谣中,“淅沥淅沥”是用节奏慢的四分音符表示,这种情况下的行人可以是一种慢悠悠走步躲雨的状态,而“噼里啪啦”是紧凑的十六分音符表示,大雨滂沱的感觉,这种情况下的行人应当是慌忙跑步躲雨的状态。教师应当在念的过程中加以情绪、音调变化的引导,让学生贴切地感受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变化。

在小学低年段的音乐教学中,培养建立学生的音高、音准是一个较大的难题。教师可利用手势甚至是肢体动作这样一种有形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音高的概念,将听觉上的音高转变成为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音高,利用手势动作有形地展示不同音高的具体位置,使音高教学变得更加形象具体,帮助提高学生的音准。

3.体态律动在音乐欣赏中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很难在缺少教师的引导下有效欣赏音乐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根本听不懂;另一方面是小学生好动、注意时间短的生理特点导致小学生不愿意听。所以为了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教师可适当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运用体态律动辅助学生理解音乐。如在《划船比赛》的欣赏课中,可以让学生想象此时正处于划船比赛的现场,自己是参赛选手中的一员,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做划船的肢体动作,形象具体地理解音乐中的形象。

综上所述,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此教学方式让学生快速地投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丰富音乐课堂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当然,在小学音乐课堂应用体态律动的过程中,要合理应用体态律动辅助教学。

三、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1.体态律动是音乐教学中的一种辅助工具

体态律动虽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引入至我国,但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仍然属于一种较新颖的教学方式,音乐教师对于它的应用也不够成熟。部分教师仍然停留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中,对于体态律动的运用也只是在课堂上随意带学生做动作,忽略了体态律动与音乐之间的联系。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好体态律动应用的方式与尺度,既不让体态律动过多的占用音乐课堂的时间,同时利用体态律动更好地辅助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的都有其独特的性格与经历,那么对于同一首歌曲的感受与认知也各有千秋,每个学生都会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见解。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根据音乐做统一的肢体动作,那么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授课中应当加以引导,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学生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去做律动。

编辑:廖赛男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广东省英德市实验小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