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读后感

《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读后感

2020年09月28日 15:30:40 访问量:2830 作者:张振敏

《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读后感

张振敏

生命,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生命之于每个人而言,本应该有着同等的分量和重要性,但有些时候,这分量却出现了失衡,开始出现不尊重自己的生命、别人的生命。小到家庭,大到学校社会,而在校园内出现的生命失衡,便是暴力、欺凌事件。

在校学生之间的暴力、欺凌事件虽是极少数,却是最受关注的校园话题之一,时不时引起讨论。开学季,如何直面并去克服这一难题也应是“开学第一课”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关于所谓的“欺凌”,标准在哪?社会学上是如何定义“欺凌”?在寻常校园中,遇到一些学生矛盾,有多少被定义为“玩闹”?

真正的“欺凌”,指的是以制造双方的痛苦为快乐,毫无目的,个人的意志受对方控制。1999年,美国科罗拉多科伦拜恩校园发生枪击事件。两名备受同学欺凌的高中生携枪入校,杀害13名师生后饮弹自杀。这起血案震动全美。此后美国各州陆续出台“反欺凌法”和治理措施。

这一悲剧现象和做法触发了社会学家阿伦森的思考,在《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一书中,剖析了校园欺凌发生的根本原因有三,一是学校和班级中的高度竞争;二是小团体密布;三是充满排挤的氛围。在大部分的欺凌事件中,大多都是以群体出现。

书中提出了两类方法,外围干预和根源干预,力图促进学生的互相合作、互相支持、互相尊重,揭开了共情的面纱。避免校园暴力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关系之上,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长和学生的关系。

一、进行必要的外围干预。严格控制一切暴力工具,包括枪支、道具等;安装金属探测器,随时检测是否携带。但外在的干预一定程度上能解决问题,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进行根源干预。

二、校园暴力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的氛围有关。对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嘲笑、拒绝和辱骂,没有严格处理,采取纵容,因此,面对这种现象,要严加教育。

三、发挥积极力量,营造互相尊重、合作的氛围。部分孩子会出现暴力倾向,本质上是心理的缺陷,人际交往的缺陷。共情就是让学生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体会对方的感受,比如适当角色板演、分析故事等,越能共情的学生,越会合作。在校园和家庭中,家长和老师要起示范作用,学会尊重孩子,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而不是一味的服从、强制,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爱,那么将有利于孩子正确人生观的树立。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生命是一个重要命题,要潜移默化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其次,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动态,哪怕一个小细节,都要引起老师的注意,在事件发生之前就能够观察到, 让恶的种子不萌发。

四、当问题真的发生时,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要看得见孩子,而不是只看见事。责任的承担自然重要,但孩子为什么会做出这个举动更重要?问题的责任不是父母双方去承担就好,而是孩子内心的较量,关注孩子内心,才能避免下次事件的发生,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人际交往。

校园暴力的发生不是单一事件,往往与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给予了孩子什么,那么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家长是否关心孩子的成长?是否尊重孩子?在学校当中,正确的人生观需要慢慢引导,同学之间如何相处,需要老师的关注,营造互相尊重、互相合作氛围,达到共情。

编辑:廖赛男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广东省英德市实验小学 特此声明。